在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,一项项关乎区域发展的重磅决策出炉,其中,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、深化产业协作以及积极培育新增长极等内容,为各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尤其引人注目的是“积极发展冰雪经济” 这一关键部署,无疑是为东北振兴再添一把旺火,引得各方关注聚焦。回首往昔,东北这片黑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。百年前,山东、河北等地民众拖家带口、闯关东谋生计,他们水陆兼程扎根东三省,犹如点点火种,点燃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蓬勃兴起的燎原之势;六十余年前,全国知青奔赴而来,在冰天雪地中卧冰爬雪,用青春与汗水让 “北大荒” 华丽转身为 “北大仓”,自此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,成为守护大国粮仓的忠诚卫士。时至今日,东北魅力依旧不减,甚至愈发夺目。如今的东北,正加速挣脱往昔困境的束缚,阔步走出 “漫长的季节”。哪怕振兴之路已走过二十一载,可东北的全面振兴从未停歇,一路高歌猛进,诸多亮眼成就不断涌现。一、东北价值,岂止 GDP 可衡量作为我国至关重要的重工业基地,东北堪称共和国的装备库。沈阳的沈飞集团,虽年利润仅 30 亿,却在捍卫海空主权一线扮演关键角色,那些拦截 “擦边” 外机的海空雄鹰,多出自沈飞之手;哈尔滨的哈飞,营收百亿出头,却与昌飞撑起中国海上反潜搜救的半壁江山,是直 20 生产的中流砥柱;齐齐哈尔的中国一重,默默无名却举足轻重,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母机企业,它虽不直接产钢、发电,却掌控着钢铁轧制、核动力装置制造的核心技术,其工艺水准直接标定国家装备制造的高度。这些 “国之重器” 虽不像消费端产品那般声名远扬,赚钱效应也不及互联网、金融行业,却如钢铁脊梁般,稳稳撑起中国制造的万里晴空,守护着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。粮食安全领域,东北更是居功至伟。东三省作为中国大粮仓,以一己之力养活全国三分之一人口,黑龙江、吉林的粮食产出,足以让本省人口繁衍数倍。在北纬 47 度黄金奶源带,孕育出飞鹤、辉山等乳业巨头,它们不仅扛过三聚氰胺风波,更成为中国奶粉市场的中流砥柱。东北人种粮养牛,不逐一时高利,默默耕耘,只为 14 亿国人饭碗无忧,护祖国未来无虞,这般坚守民族大义之举,令人动容。二、最具长期主义精神的东北人东北人,骨子里镌刻着长期主义信仰。曾作为计划经济堡垒,大型国企与城市、民众命运相连,厂兴则城兴、人旺,厂衰则城颓、人散,东北人认准厂子,便将其当作终身事业,代代传承。以哈电集团为例,自 1951 年启航,从研制新中国首台 800 千瓦水轮机组起步,一路攻坚,实现我国水电、核电、煤电等发电设备国产化,白鹤滩、“华龙一号” 等大国工程背后都有哈电人的坚毅身影;飞鹤乳业同样如此,源起于困难时期哺育 “国家的孩子”,从简陋大锅熬奶起步,冷友斌掌舵后,精准诊断奶源症结,在行业高歌猛进、众人热衷营销之际,他反其道而行,举债自建万头牧场,打造全产业链。当三聚氰胺风暴来袭,飞鹤、辉山凭借扎实品质独善其身,后凭科技赋能,参与母乳数据库建设、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从 “揭榜”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到发布脑战略,产品覆盖全龄段,不仅收复国内失地,还扬帆出海,将工厂、技术 “复刻” 至加拿大。飞鹤 62 年坚守,恰似东北人长期主义精神的生动注脚,每一步都踏石留印,走出一条稳健发展的康庄大道。三、破局之路:东北经济的转型探索(一)产业升级:东北振兴,飞鹤启示录面对困境,东北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积极求变,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。一方面,对传统重工业进行 “手术式” 改造,运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模式,为其注入新活力。鞍钢集团,作为钢铁行业的老牌劲旅,加大科技研发投入,引入智能制造生产线,实现从铁矿石开采到钢材轧制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,产品质量大幅提升,成本有效降低;同时,积极拓展下游产业链,向汽车、船舶、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定制化钢材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沈鼓集团在传统装备制造领域深耕细作,瞄准重大装备国产化需求,研制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压缩机产品,广泛应用于能源、化工等关键行业,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,还逐步走向国际,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。辽宁则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华晨宝马、比亚迪等车企纷纷加大投资,建设新能源整车及电池生产基地,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。新材料产业同样表现不俗,黑龙江的石墨产业依托当地优质石墨矿资源,在五矿石墨等龙头企业引领下,从石墨采选到高纯石墨、石墨烯等深加工产品,逐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,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、新能源、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,成为东北新材料产业的亮丽名片。东北振兴之路,探索已久。专家学者建言颇多,从发展轻工业到承接产业转移;各地干部交流任职,剑指营商环境与经济乏力难题。但别忘了 “本土真经”,飞鹤便蕴含诸多可鉴之处。一方面,要因地制宜深耕黑土地。北纬 47° 松嫩平原,黑土地肥沃如油,冬夏温差大、冻土期长,是农作物生长的天然温床,虽不长科技巨头,却盛产高端有机农产品、优质奶源。飞鹤在此自建牧场,打造全产业链,拉动耕地增值、带动产业就业,为黑土地保护与价值释放蹚出一条明路。另一方面,科技赋能铸就新质生产力。一罐婴幼儿奶粉背后是深厚科技支撑,飞鹤深知此理。从 2009 年投身 “国家 863 计划” 母乳数据库建设,到承担近 40 项重点科研项目,再到 “揭榜” 研制新一代奶粉、聚焦脑科学研究,飞鹤用科技打破 “洋奶粉” 垄断,实现国产奶粉逆袭,还向海外输出高品质产品与成熟技术。东北振兴,正需这般以科技为刃、开创新局的拼搏,让本土企业借科技之力重铸辉煌。(二)文旅发力: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哈尔滨文旅的火爆,让东北看到了文旅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。东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,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。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龙头,整合全省冰雪旅游资源,打造 “冰雪大世界”“亚布力滑雪场” 等知名品牌,推出冰雪观光、滑雪度假、冰雪民俗体验等多元化产品,让游客感受冰雕玉琢的梦幻世界与风驰电掣的滑雪激情;吉林省则以长白山为核心,将冰雪与温泉、民俗文化相结合,开发出 “长白山冰雪节”“雾凇岛赏雾凇” 等特色项目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。除了冰雪旅游,东北的民俗文化、历史遗迹同样魅力十足。沈阳故宫、长春伪满皇宫等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;二人转、东北大秧歌等民俗表演充满浓郁地方特色,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。各地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、非遗展示活动等,让游客深入了解东北文化底蕴,提升旅游体验深度与内涵。为了让游客 “进得来、留得住、玩得好”,东北持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,提升服务质量。交通网络不断加密优化,机场航线增多,高铁通达更多城市,景区内部交通便利性大幅提升;酒店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从高端豪华型到亲民经济型,满足不同游客需求;餐饮、购物等配套服务日益完善,地方特色美食随处可见,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。三)人才引育: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,东北深知这一点,近年来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。一方面,出台各类优惠政策,吸引外流人才回流与外地人才流入。黑龙江省的 “人才振兴 60 条”,从住房补贴、科研启动资金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,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;吉林省的 “长白英才计划”,精准聚焦高层次人才、创新创业团队,提供经费资助、项目扶持,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;辽宁省的 “百万学子留辽来辽” 行动,通过搭建校企对接平台、提供实习就业机会,吸引高校毕业生扎根辽宁。另一方面,东北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 “摇篮” 作用,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,优化学科专业设置,加大对理工科、现代农业、冰雪体育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;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,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,为企业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,也为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。在长春新区,北湖科技园聚集了众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,一批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,成为东北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。(四)区域协同:携手共进谋发展独木不成林,东北三省加强区域协同合作,攥指成拳,形成发展合力。在产业协同上,打破行政壁垒,依据各地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,合理分工布局。辽宁的装备制造优势与吉林的汽车产业深度对接,为汽车生产提供高端零部件;黑龙江的农业与辽宁、吉林的农产品加工业紧密合作,打造粮食深加工产业链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以长春、沈阳、哈尔滨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加速推进,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,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成长。同时,东北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,向外拓展发展空间。在国内,加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的经济联系,承接产业转移、开展技术合作、开拓市场渠道;在国际上,利用地缘优势,深化与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。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港口城市,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,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,跨境电商、物流运输蓬勃发展;黑龙江的黑河、绥芬河等口岸城市,在对俄贸易、能源合作、跨境旅游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,为东北经济注入国际活力。四、未来可期:东北经济的新蓝图展望未来,东北经济的前景依然充满希望。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入推进,传统重工业将焕发新活力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。文旅产业的持续火爆,将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,让东北的绿水青山、冰天雪地真正变成金山银山。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的落地见效,将为东北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区域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,使东北三省形成紧密协作的发展共同体,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定位、发挥优势。东北,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,曾经铸就辉煌,如今虽历经沧桑,但依然砥砺奋进。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、东北人民的不懈努力下,东北经济必将突破困境,再度腾飞,重现昔日光彩,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闪耀的明星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!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